书法字画赏析
学习交流交易

资讯详情

蔡襄《纡问帖》等书法法帖赏析
  更新:2018/4/13 9:56:45  浏览:2586  【字号: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纡问帖》

  他虽是奸相蔡京的堂兄,

  却为人正直,

  苏轼说:此人天分非常高,

  又学富五车,写书法心手合一,

  变幻无穷,是天下第一;

  黄庭坚称他为当今笔墨英雄;

  沈括说他的书法保留了

  张旭和怀素古法,变幻莫测。

  他与苏东坡、黄庭坚、米芾

  合称为“宋四家”,

  他就是精通书法与茶道的北宋名家,

  蔡襄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蔡襄像,清人绘

  蔡襄(1012年-1067年),字君谟,福建仙游枫亭人,北宋著名书法家、政治家、茶学专家。先后出任福建路转运使,知泉州、福州、开封和杭州府事等。蔡襄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。

  为官“一身藏正气,两袖重清风”

点击查看大图

  蔡襄行书《山堂诗帖》

  蔡襄的外祖父卢仁是一个清贫自甘、品格高尚、富有才学的读书人,蔡襄五六岁时就跟他读书识字。蔡襄的母亲卢氏常以自家门外的松树启发蔡襄:“你要学习松树不畏寒冬腊月、高风亮节、苍拔耸立的品格。”外祖父、母亲的谆谆教诲,小蔡襄铭记于心,刻苦学习,颇有才华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远蒙帖》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  仙游县志载,蔡襄小的时候,有一次,当地官府差役前来征粮,态度粗暴。幼小的蔡襄见了心里不能自平,便对差役献诗云:“老母堂前补敝裘,教儿好好见公侯。人生自有相逢处,一点春风在笔头。” 差役听毕,自觉羞愧,遂端正了态度。“老母堂前补敝裘”“一点春风在笔头”也道出了他决心刻苦攻读,力求上进,不辜负母亲教诲的少年志向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入春帖》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  蔡襄少年时在枫亭塔斗山读书时还曾写过一首小诗:“谁种青松在塔西,塔高松矮不相齐。世人莫道青松小,他日松高塔又低。”当时的蔡襄以青松自喻,树虽小,但只要志存高远,相信自己最终会超过塔的高度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蔡襄草书《陶生帖》

  果然,宋仁宗天圣八年(1030年),蔡襄十九岁即以开封府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进士,名动京师。中进士后,蔡襄先后任馆阁校勘、知谏院、直史馆、知制诰、龙图阁直学士、枢密院直学士、翰林学士、三司使、端明殿学士等职,出任福建路转运使,知泉州、福州、开封和杭州府事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大研帖》

  在为官的37个春秋中,蔡襄始终一心为民、公正清廉,后人称其“一身藏正气,两袖重清风”。蔡襄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,恢复莆田五塘水利,保灌溉、退盐碱,受益面积达一千余顷,农户计八千余家,又奏请朝廷减征闽人丁米一半。他还倡导从福州到漳州沿途干道两旁种植松树,以免行人受烈日暴晒,为民造福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京居帖》,1062年,纸本,纵27.2厘米,横32厘米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  宋嘉祜二年(1058年)七月,蔡襄第二次出任泉州知府。上任伊始,便着力整顿吏治,不避权贵,大刀阔斧,惩治污吏奸官,对当时贪赃枉法的晋江县令、宰相章得象的侄儿章拱之“按以赃罪,作废终身”,把章拱之革职为民,百姓拍手称快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扈从帖》 纸本,北京故宫博物院

  当时的泉州,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,逐渐成为运送货物到海外的大港口,但泉州当地有条水阔五里、波涛滚滚的河——洛阳江,阻隔了南北的交通。为此,蔡襄多方筹措,带领民众建造了泉州洛阳桥,从此,“长虹卧波人争越,闽海四州变通途”,促进了货物的往来贸易,方便了百姓的出行,至今这座桥还发挥着作用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离都帖》

  1066年,正当蔡襄在杭州办理交卸准备赴南京留守任时,十月卢太夫人病逝杭州,于是蔡襄丁母忧,扶柩回闽。十二月到达家中守丧,谁知次子蔡旬竟于第二年夏又病逝,蔡襄遭此重击,终于病体难支,自己也于当年即治平四年(1067年)八月十六日病逝了。一代大书法家、名臣走完了自己的路,走时幼子蔡旻才九岁,长子、次子皆已去世,次子媳刘氏怀抱孙子蔡传在襁褓,主持丧事。自此家境萧然,走向没落。

  书法“独步当世”,为“本朝第一”

  值得一提的是,蔡襄的书法在当时就已经很有名气。其书法众体皆备,尤以行书、楷书、草书最为精要。欧阳修称赞他的书法“独步当世,然谦让不肯主盟”。苏东坡则说:“天资既高,积学深至,心手相应,变态无穷,遂为本朝第一。”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澄心堂纸帖》

  蔡襄的书法学习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。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,都认为它“形似晋唐”。他的行书《澄心堂纸帖》可以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、最遵循晋唐风格的代表作品。信札上署有“癸卯”年,蔡襄当時五十二岁,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风格的代表作。

  《澄心堂纸帖》其实就是一封搜集好纸的求助信。求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让手下发明的 一种特殊的纸,这种纸写起字来,不吸墨,所以总能够让字显得油亮饱满。“澄心堂”是李煜书房的名字,意思是把心洗干净,把欲望和杂念洗掉才是读书人真正应该有的 态度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蒙惠帖》

  释文:蒙惠水林檎花,多感。天气暄和,体履佳安。襄上,公谨太尉左右。

  《蒙惠帖》为行楷作品,取法《兰亭序》,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,继而弘扬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,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虚堂诗帖》,1048年,纸本 22.6cm X16cm

  释文:虚堂永昼来风长,石枕竹簟生清光。文园肺渴厌烦热,更要夫君在侧傍。

  蔡襄书法浑厚端庄,淳淡婉美。蔡襄的字“端劲高古,容德兼备”,写字如行云流水,收放合度,得心应手,极尽自然。在书法中蔡襄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气节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谢郎帖》,尺牍,1060年,纸本,纵26.5厘米,横29.1厘米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  释文: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。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,今见服药,日觉瘦倦,至于人事,都置之不复关意。眼昏不作书,然少宾客,省出入,如此情悰可知也。不一一。襄送。正月十日。

  《谢郎帖》又称《初春帖》。《谢郎帖》应属蔡襄壮年之作。其札未落年款,但信中有句云“亦来泉州诊候”,故应是蔡襄在泉州任上所书。蔡襄曾两度出任泉州,一次在至和二年至嘉祐元年(1055-1056),另一次在嘉祐二年至嘉祐五年(1057-1060),两次共六年。《谢郎帖》应写于这一时期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暑热帖》,1052年,纸本,23厘米×29.2厘米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  释文:襄启:暑热,不及通谒,所苦想已平复?日夕风日酷烦,无处可避,人生缰锁如此,可叹可叹!精茶数片,不一一。襄上,公谨左右。牯犀作子一副,可直几何?欲托一观,卖者要百五十千。

  《暑热帖》,又称《致公谨尺牍》,这是蔡襄写给朋友公瑾的短信。此信写于酷热的暑季,公瑾似在病中,故蔡襄问候“所苦想已平复?”蔡襄也感叹“日夕风日酷烦,无处可避,人生缰锁如此,可叹可叹!”但从字里行间里,我们感受到的是蔡襄的静谧闲逸,而不是酷暑难耐,这大概是“心静自然凉”吧!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暑热帖》(局部放大)

  此贴篇幅虽短,但帖中行楷相间,字字珠玑,暑热所带来的烦躁在笔端已化为一阵清风,如解暑的精茶一样,给人一种清新悦目的感觉,作者淡然豁达的秉性也跃然纸上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安道帖》尺牍,1055年,纸本,纵26.8厘米,横35.5厘米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  释文:襄再拜。自安道领桂管,日以因偱,不得时通记牍,愧咏无极。中间辱书,颇知动靖。近闻侬寇西南夷,有生致之请,固佳事耳。 永叔、之翰已留都下,王仲仪亦将来矣。襄已请泉麾,旦夕当遂。智短虑昏,无益时事,且奉亲还乡,馀非所及也。春暄,饮食加爱,不一一。襄再拜,安道侍郎左右。谨空。二月廿四日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 脚气帖》 草书纸本,7行,58字,26.9x21.7厘米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  蔡襄作《脚气帖》时,已近“知天命”之年,朝廷以高官召蔡襄还京,他上表推诿的主要理由就是“病体至羸,於力不堪其剧任”。蔡襄晚年,一直受足疾困扰。他多次在书信中说“足膝日甚”,恐怕正是信中所谓的“脚气”。此帖或作于嘉佑中离泉州任前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思咏帖》尺牍,蔡襄,1051年,纸本,纵29.7厘米,横39.7厘米,

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  宋皇佑二年(1050年)11月,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,应朝廷之召,赴任右正言、同修起居注之职。途经杭州,约逗留两个月后,于1051年初夏,继续北上汴京。临行之际,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留了一封手札,这就是《思咏帖》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思咏帖》局部

  《思咏帖》书体属草书,共十行,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,用笔虚灵生动,精妙雅妍。通篇虽不及“茶”“茗”一字,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,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,则真是呼之欲出,袅袅不绝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陶生帖》尺牍,1051年,纸本 29.8cm X50.8cm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  草书翰札,潇洒劲逸。结体欹正大小,重轻疏密,随心所至,一气呵成。黄庭坚说:“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,能入永兴(虞世南)之室”是很正确的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昼锦堂记》

  楷书进入宋代以后,蔡襄应是宋代楷书的第一人。《昼锦堂记》宽博大度,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品。这幅作品是蔡襄为韩琦书写的。为了表示对韩琦的敬重,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,每字单独写上几十遍,选择其最佳的字进行拼合,所以《昼锦堂记》又称“百衲碑”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楷书《谢赐御书诗表》(局部) 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

  启功说得好:“北宋书风,蔡襄、欧阳修、刘敞诸家为一宗,有继承而无发展。苏黄为一宗,不肯接受旧格牢笼,大出新意而不违古法。二蔡(指蔡京、蔡卞兄弟)、米芾为一宗,体势在开张中有聚散,用笔在遒劲中见姿媚。以法备态足言,此一宗在宋人中实称巨擘。”

  爱书法亦爱茶,视茶如命

  蔡襄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,世人推崇更多的往往是他的书法造诣,却经常忽略了蔡襄的其它方面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。宋仁宗庆历年间(1041年-1048年),蔡襄任福建转运使,负责监制北苑贡茶,创制了小团茶,闻名于当世。蔡襄著作的《茶录》是《茶经》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,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。译成英文、法文,传播国外。另有《荔枝谱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。

  蔡襄与《茶录》

点击查看大图

  蔡襄撰写的《茶录》。其文虽只千余字,却非常系统。全文分为两篇,上篇论茶,下篇论茶器。上篇中对茶的色、香、味和藏茶、炙茶、碾茶、罗茶、候汤、熁盏、点茶作了深入浅出而又简明扼要的论述。在下篇中,他又对茶焙、茶笼、砧椎、茶铃、茶碾、茶罗、茶盏、茶匙、汤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说明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蔡襄还很喜欢与人斗茶。一次,他与苏舜元斗茶。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,水选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;苏舜元选用的茶劣于蔡襄,用于煎茶的却是竹沥水。结果,在这次斗茶中,蔡襄输给了苏舜元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古人斗茶图

  在茶事上,蔡襄还有一段趣闻:一天,欧阳修要把自己的书《集古录目序》弄成石刻,因此就去请蔡襄帮忙书写。虽然他俩是好朋友,但蔡襄一听,就向欧阳修索要润笔费。欧阳修知道他是个茶痴,就说钱没有,只能用小龙凤团茶和惠山泉水替代润笔,蔡襄一听,顿时欣喜不已,说道:“太清而不俗”。于是,两人就都笑了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古人斗茶图

  蔡襄善制茶,也精于品茶,具有高于常人的评茶经验。宋人彭乘撰写的《墨客挥犀》记载说:

  一日,有位叫蔡叶丞的邀请蔡襄共品小龙团。两人坐了一会儿后,忽然来了位不速之客。侍童端上小龙团茶款待两位客人,哪晓得蔡襄啜了一口便声明道:“不对,这茶里非独只有小龙团,一定有大龙团掺杂在里面。”

点击查看大图

  古人斗茶图

  蔡叶丞闻言吃了一惊,急忙唤侍童来问。侍童也没想到隐瞒,直通通地道明了原委。原来侍童原本只准备了自家主人和蔡襄的两份小龙团茶,现在突然又来了位客人,再准备就来不及了,这侍童见有现成的大龙团茶,便来了个“乾坤混一”。

  蔡襄的这种精明使蔡叶丞佩服不已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大、小龙团茶的特性早已“吃透”。唯其吃透,方能研造出更精于大龙团的小龙团来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蔡襄一生爱茶,实可谓如痴如醉,在他老年得病后,郎中就叫他把茶戒了,说不戒茶的话,病情会加重,对此,蔡襄无可奈何,只得听从郎中的忠告。此时的蔡襄虽不能再饮茶了,但他每日仍烹茶玩耍,甚至是茶不离手。蔡襄对于茶的迷恋,正所谓:“衰病万缘皆绝虑,甘香一事未忘情。”

  除茶外,蔡襄对果艺栽培亦有研究。蔡襄所著《荔枝谱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  《荔枝谱》

  如此热爱书法,行、楷、草兼备,

  又精于茶道、果艺之人,实属难得!

资讯评论

  •  
  • 同时更新到心情签名  

最新资讯

咨询
意见
关注
扫码关注微信
向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