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字画赏析
学习交流交易

资讯详情

“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”,是运笔的基本原则和正常方法
  更新:2015/8/12 11:49:57  浏览:1441  【字号:

   在笔法的运笔中,意前笔后,“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”,是运笔的基本原则和正常方法,也是书法由实用上升成艺术的重要步骤。这就决定了学习书法和进行书艺创作,都必须按照这样的原则、方法和步骤运笔书写.也就是遵照“书法者,书而有法之谓”的原则,采用各种字体固有的运笔方法,持之以恒,经过“心不厌精,手不忘熟”的勤学苦练,达到“心悟手从,言忘意得”的地步,就可能创作出书法艺术品,成为学书人门的书法家。因此,“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”,就成了学书得法的不二法门。    


但是,也应当知道,由于笔法积非成是的偏见特别多,加之现今人们的标新立异,手随意运的运笔道理和实践也被搞得十分混乱。为此,在教学和研讨运笔时,就必须首先把手随意运的涵义和方法弄清楚,防止误人歧途。    


笔法手随意运的“意”,即“意前笔后”的意,也就是人们依照对书法旨意的理解而形成的书写意思,即所谓“大抵书须存意思”,而不是书写表现出来的笔墨意味。这也就是说,书法是法道相通的高妙艺术,进行书艺的习作和创作,尤须胸有成竹,即所谓“翰不虚动,下必有由”,按照一定字体的运笔方法,驭笔遣毫,使得书写符合书法艺术的要求,而不能信笔涂画。因而,历代书贤都特别强调意在笔前的意义和实践。    


卫夫人在《笔阵图》中明确地指出:“意后笔前者败……意前笔后者胜”。王羲之进一步强调说:“凡书之时,贵乎沉静,令意在笔前,笔居心后,未作之始,构思成矣。”陶弘景在《与梁武帝论书启》中说:“以言发意,意则应言,而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。”张彦远在《书法要录》中也说:“意则应言而新,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,故意得谐称。”书谱》论述运笔说:“若运用尽于精熟,规矩谙于胸襟,自然容与徘徊,意前笔后,潇洒流落,翰逸神飞。”这充分说明对意在笔前,手随意运的运笔原则,必须认真坚持,不能任意背离。现今的一些“书法家”,“任笔为体,聚墨成形,心昏拟效之方,手迷挥运之理”,把书幅写得全似戏作,以致明显地成了“意后笔前者败”的糊涂人,反而自诩或被捧为意后笔前的改革创新的“书法家”,并把前贤们“言忘意得”,’‘泯规矩于方圆”的书艺名作,歪曲为“意后笔前之作”的例证。    


“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”的运笔法,即“手能转笔,书字便如人意”(黄庭坚语),也就是以手指转笔的运指法。运指法本是古人运笔通用的正常方法,并不是唐朝人才开始使用的独特笔法。古人把三指执笔“拨橙法”诊释为“推拖A (捻)拽”,即以指运笔的明证。索靖在《草书状》中也明确地说:“杜度运其指,使伯英回其腕。”前贤反复强调“手随意运,笔与手会”,显然是对运指法一脉相承的说明。这也证明唐朝人重视运指法,既是唐人尚法的表现,也是笔法发展的必然结果。    


时至宋朝,书法师传手授的技诀(主要是运指法)失传后,姜夔无视历代书贤运指的史实,强调“手不忘熟”,批评“手迷挥运之理”的论述,也不顾欧阳修、苏东坡等强调运指的重要性,而在其《续书谱》中武断地说:“执之在手,手不主运;运之在腕,腕不主执。”遂形成了“死指活腕”的偏见谬习。尽管如此,坚持运指言行的书家依然不乏其人。郑构在《衍极》中指出:“寸以内,法在掌指;寸以外,法兼肘腕。掌指法之常也,肘腕法之变也。魏、晋间帖,掌指书也。”丰坊在《书诀》中说“妙在第四指得力”,即无名指拒、揭、托、挑等格笔运作。包世臣言传身行,坚持以指运笔。现代马叙伦论书诗云:“辗转求书怪尔曹,可曾知得作书劳。好书臂指须齐运,不是偏将腕举高。”这些对运指法的论述和实践,为继承书法艺术传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。    


不过,从书法衍变的实际情况看,由于古今阻绝,坠绪难绍,所以坚持运指的书家也未能悟出多少运指的诀窍,加之“死指活腕”的成见太深,以致运笔法趋于简单而机械,并成为书法长期徘徊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可见正视书法的历史和现实,抛弃一切偏见谬传,认真研讨发掘书法遗失的运笔技法,对于复兴繁荣书法艺术是多么的重要。

资讯评论

  •  
  • 同时更新到心情签名  

最新资讯

咨询
意见
关注
扫码关注微信
向下